時間:2024-03-08 13:31作者:下載吧人氣:22
攝影歸根結底就是光影控制,其本身就是一個測光到曝光的過程,曝光是我們攝影的目的,測光則是曝光的基礎,測光測準了,測好了才有準確曝光。想要拍出曝光合理的片子,測光是第一步。
話不多說,首先我們通過以下幾點逐步了解測光到底是個啥
1,什么是測光
2,測光模式及適用范圍
3,測光點選擇
4,曝光補償(白加黑減)
5,主觀和客觀曝光測光點
6,怎樣判斷相機測光系統是否開啟
7,測光操作
1,什么是測光
測光,“測”作為一個動詞,那么測光就是一個動作過程。沒錯,測光就是計測光線的明暗,使相機實現正確曝光的過程。只有通過測光獲得正確曝光,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照片。
體現在相機上,有一個叫做測光標尺的東西,標尺指向0時為正確曝光,如下圖(右下角綠色測光標尺)。具體來說,在使用M檔時,我們在選定光圈、ISO的參數后,通過撥動快門使測光標尺位于中間,得到的光圈、 ISO、快門的組合就叫曝光參數,這個過程就是測光。
取景器中的測光標尺
www.16xx8.com
實時顯示屏中的測光標尺
2,測光模式及適用范圍
A, 評價測光
它有許多不同的名字:評價測光、平均測光、矩陣測光、多重測光等,但原理都大同小異:將畫面劃分為多個區域,每個區域進行獨立測光,然后依此計算出整個畫面的測光平均值。
評價測光的本質就是,顧及畫面每個部分。分區越多,相機對畫面各部分的“關照”就越細致.
B,局部測光
中央重點平均測光和點測光方式的折衷方式。
C,中央重點平均測光
中央重點平均測光的原理和平均測光的原理相似,也是將畫面分成多個區域,每個區域獨立進行測光。
所不同的是,在計算總體測光值時,該模式會對畫面各部分進行加權計算,畫面中央部分的權重遠遠大于畫面邊緣部分的權重。即“中央最重要”,既突出中央,又考慮周圍。
D,點測光
點測光是指對一個點進行測光,該點通常是整個畫面中心,占全圖10%左右大小進行測光,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根據攝影師的喜好, 對某一個畫面中,認為最適合地方進行測光,而不受其它影響,特別是場景中明暗對比強烈的時候, 或者是被拍攝主體進行正確測光,而不會被附近的其他光線干擾了測光。比如當你拍人像的時候, 就完全有必要針對臉部進行點測。當你拍攝大光比照片的時候(比如一半天空, 另一半在陰影里) 你就需要對你希望曝光正確的部分進行測光。
從以上圖能明顯看出不同的測光模式計算區域和權重是不一樣的。一般來說,評價測光是適應性最強的,更容易拍出正常曝光的照片(比如風光),而點測光則是更主觀更能表達想法的測光模式(比如人像)。
3,測光點選擇
在選擇測光點之前,要先確定你想拍個什么樣的片子,高調,低調,正常?也就是說,你要拍正確曝光(客觀曝光)的照片還是準確曝光(主觀曝光)?
正確曝光和準確曝光,這是兩種曝光思路,一種是讓照片曝光正常,不欠不曝,細節豐富,一種是讓照片按自己的思路與想法去曝光,很可能過曝或欠曝。
如果想讓照片曝光正常,那么測光點一般不要選畫面中最亮點,也不要選最暗點,盡量選中間調的區域,這樣選擇測光點就能保證高光不曝,暗部不欠。在膠片時代的規則是 寧欠勿曝,所以一般選比高光區稍暗的區域為測光點。數碼攝影時代一般提倡 向右曝光,就是說稍過曝讓暗部細節豐富,這時測光點就要選擇在中間調偏暗的區域。
4,曝光補償(白加黑減)
曝光補償“白加黑減”是一句攝影曝光的口訣。
“白加黑減”意思是拍攝整體偏亮(白)的場景時要增加曝光,拍攝暗整體偏暗(黑)的場景時要減曝光。(通常只有在點測光的時候才應用這個原理。中央重點央重點測光和區域測光都不需要這樣做,因為這兩種測光模式首先已經考慮進去了全部場景的光強情況。)
攝影初學者經常會搞混白加黑減,認為場景已經很亮了,如果加曝光不是會過曝嗎?同樣,拍攝黑暗的場景還要減曝光,難道不會欠曝?會有這樣的疑問,是因為不了解相機的自動曝光原理。相機的自動曝光,是根據相機測光的結果來計算的。數碼相機的測光曝光系統和傳統相機一樣,在處理圖像時,有個基本的準則,就是將所有被攝對象都按照18%的中性灰亮度來還原,這與物體亮一點或暗一點都沒有關系,所以從相機的感光系統看,無論對象原來亮度如何,最后都應以中等亮度的影調展示。只要記住一個結論:相機會把所有東西拍攝成18%反射率的灰度圖。這個結論雖然不夠嚴謹,但足夠實用。因為相機會把所有東西拍成灰色,所以如果你拍白雪,自動曝光的結果一定是“灰雪”(欠曝),所以要加曝光;如果你拍黑板,結果一定是“灰板”(過曝),所以要減曝光。這就是“白加黑減”的道理。
5,主觀和客觀曝光測光點
客觀曝光是以得到一張不欠不曝的照片為目的。
主觀曝光就是說按照人個的想法來曝光,想拍高調過曝效果,或是暗調欠曝效果。即你想表現哪一塊,就對著那一塊測光,表現高光區域,對著高光區域測光,表現暗部,就對著暗部測光。
6,怎樣判斷相機測光系統是否開啟
半按快門,按一下即可,不必保持(如果保持便會啟動對焦系統,而測光并不需要對焦),這時取景器里面會出現快門、光圈、測光表、可拍照片數等參數,與此同時測光系統也已啟動,測光關閉,取景器指示也同時關閉。同理,我們可從取景器指示開啟與否判斷測光系統開啟與否。
7,測光操作(M、P、Av、Tv為例)
M檔步驟:
<1>設置感光度ISO
根據拍攝環境設置合理感光度,通常情況下,ISO值越大,相機對光線越敏感,快門所需時間就越短,但是圖像會出現較多的噪點,影響成像質量,所以一般只是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適當的調大ISO感光度。
<2>調整光圈大小
保證清晰度
<3>調整快門速度
快門速度的調整以測光標尺游標歸0為宜,基本上會拍出曝光合理的片子。
<4>調焦
調整焦距,對拍攝主體進行合焦后,直接按快門完成拍攝即可。
P檔步驟:
<1>設置ISO
<2>調整曝光補償
<3>測光鎖定(曝光鎖定)
鎖曝的標志是在取景器指示中出現“*”標志。同時注意曝光鎖定只適用于自 動檔(P、Av、Tv 檔等),M檔是不需要的。
<4>調焦拍照
*<2>、<3>可調整,
如果在近處拍照(比如人像),先調整曝光補償。然后對人物皮膚進行測光鎖定,再拍照。
如果距離人物較遠,先對人物皮膚進行測光鎖定,再設置曝光補償,再拍照。
如果拍后覺得曝光不合適,重新調整曝光補償(加曝光或減曝光),再鎖定,再拍照(是不是有點繞兒,其實很簡單,按步驟來就好)。
Av檔步驟:
<1>設置ISO
<2>調整光圈大小
<3>調整曝光補償
<4>測光鎖定
<5>調焦拍照
光圈優先:控制景深、清晰與模糊。光圈最大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改變景深,影響畫面清晰與虛化程度。尤其是你在拍攝人像的時候,使用大光圈的話,可以獲得人物清晰而背景虛化模糊的效果。
Tv檔步驟:
<1>設置ISO
<2>調整快門速度
<3>調整曝光補償
<4>測光鎖定
<5>調焦拍照
快門優先:體現瞬間定格與動感。比如你的快門高于被拍攝主體的運動速度,那么你就可以獲得瞬間畫面。常見的是拍攝汽車、體育題材等,這些需要高速快門。如果你設定的快門速度低于被拍攝主體的運動速度,那么被拍攝主體就會模糊,比如拍攝流水瀑布、夜間車流軌跡等。這些都是慢門創作,快門速度相對就要低一些。
注:我們心中要有一個概念,就是相機測光測得的是被攝物的反射光源。
通常我們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某些問題,比如拍人像時,我們用點測光對著人臉部近測(近測更容易得到合理曝光)后,但是實際拍攝時需要遠離被攝物,此時我們會發現,取景器里測光標尺光標來回游動,那么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測光不準確呢?是否還需要重新測光?在此我告訴大家,完全不需要!因為你在近測時已經獲得了滿意的參數,此時不需要再考慮測光問題,直接調好其他參數按快門拍照即可!
還有就是,我們在測光過程中,有時候會出現相機無法合焦的情況,我們從取景器里觀察時會發現被攝物很模糊,有些人擔心因為被攝物不清晰而影響測光的準確性,在此,還是告訴大家,千萬不用顧慮,因為測光和成像清晰與否是兩碼事!我們只需要測好光后,調整焦距或者調整與被攝物的距離,直到取景器中被攝物清晰,然后合焦拍照就好。
好啦,今天的學習就到這里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拿下測光這個小東西。能力有限,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:攝影柏小白并留言給我們。我們會盡最大能力解決大家在攝影道路上的問題。這條路很長,愿你我一起成長。
網友評論